賀江曆史上曾有過多種稱謂。最先是位于八步區開山、桂嶺、大甯至賀街、信都、鋪門這一段稱為賀江,富川至平桂西灣這一段稱為富江,西灣至賀街這一段稱為臨江,1940年,富賀鐘3縣聯合創辦的臨江中學就設在江邊的芳林村。從鋪門進入廣東封開縣以後至注入西江這一段稱為封江,又稱封水。
改革開放以後,按照國際慣例,在國内的各種地理書籍中,将江河的名稱從發源地至終點,以最長的裡程為起止點。如《中國地理叢書·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理》一書稱:“賀江發源于廣西富川麥嶺茗山……賀江的支流,左邊有桂嶺河(大甯河)。”
綜上所述,賀江的主流曾經分段依次稱為富江、臨江、賀江、封水4種稱謂,現在統一稱為賀江,大甯河是賀江最大的支流。
幾何印紋陶

賀江是嶺南人類文明的發祥地。賀江流域中的廣東封開縣河兒口鎮垌中岩出土的人類牙齒化石,還有大量的動物劍齒化石,是嶺南發現最早的古人類。
富川鯉魚山出土的石頭砍砸器,見證了舊石器時期人類在富川活動的痕迹。八步桂嶺出土的春秋幾何印紋陶,是國内發現最早的完整件,從1962年被發現後,至今仍存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作為同類出土文物的參照物永久保存。
平桂沙田紅株山出土的戰國青銅神獸麒麟尊,融合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是國内至今為止,僅有的一件,其稀世和珍貴之處無與倫比。鋪門金鐘一号大墓出土的南越侯王級“左夫人金印”,是封建王朝貴族階層權貴資本的見證物。
還有沙田、裡松、桂嶺出土的戰國青銅甬鐘,富川、平桂、八步等地出土的青銅勾、劍等兵器,富川、賀州、封開博物館裡珍藏的大量曆代文物,都說明了古代賀江流域的輝煌。

戰國青銅神獸麒麟尊

賀江流域曾經是嶺南的政治中心。1971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中,在西江的支流賀江流域标有“封中”字樣,“封中”是西漢時期嶺南的一個政治中心,在“封中”周圍分布着臨賀郡、蒼梧郡、桂林郡、南海郡。賀江古時稱“封水”,曆史上很多是以江河作為行政和地域的名稱,如賀江流域的謝沐縣、臨賀縣,分别是在兩條河流的交彙處設治地,再各取一字來命名的。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在賀江下遊設封陽縣,今存城池遺址在鋪門鎮高寨古城。“封水”流域自古至今,曾有封陽、封川、封州、南封、封開等行政和地域的稱謂。
綜上所述,“封中”從狹義上說是指賀江下遊一帶,而從廣義上說,已經包括了嶺南的4個郡治,因為在4個郡治周圍沒有再标有與“封”字有關的行政屬地。1976年,賀州市文物工作者在鋪門鎮金鐘一号大墓中出土的“左夫人”金印,用純金來制作印章,說明“左夫人”其尊貴的身份和極高的地位,絕不是一般百姓所能及的,足可以證明“封中”是一個行政級别很高的統治階層的治地。唐之前,交州刺史曾兩度在賀江的門戶廣信縣,作為嶺南首府駐地300多年。

牛廟富川縣城址的夯土城牆

鋪門高寨城遺址
賀江流域是一處留有秦磚漢瓦的地方。賀江作為中原溝通嶺南的戰略要地,漢元鼎六年設有6個縣治,此後朝代更疊,衍生出了10幾個城池遺址,現在能夠明确的城池遺址有:湖南江永縣境内的上甘棠謝沐縣城池遺址,鐘山縣塘貝村富川瑤族自治縣牛廟城池遺址,富川瑤族自治縣古明城,平桂管理區公會鎮東鹿村蕩山縣東坪城池遺址,八步區桂嶺鎮英民村建興、興安、桂嶺縣慶坪城池遺址,八步區賀街鎮大鴨村、長利村、河西街臨賀縣臨賀故城城池遺址,八步區鋪門鎮中華村信都縣石城城池遺址,鋪門鎮高寨村封陽縣城池遺址,廣東省封開縣南封古城。
而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在賀江流域所設的馮乘縣、廣信縣2個縣治城池遺址已經無法确認其具體的位置了。其中臨賀故城以其跨越時間長,具有2063年的曆史,号稱是中國最古老的縣城和留有秦磚漢瓦的城池,以及保存較好、文物價值高而列為國家城址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潇賀古道(廖家莊) · 2015-12-31 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