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志
富川地處湘、粵、桂三省交界的都龐嶺和萌渚嶺餘脈之間,由于五嶺(越城嶺、萌渚嶺、都龐嶺、騎田嶺、大庾嶺)橫亘在粵桂兩省北部,曆史上一直是華南地區與華中地區間最大的交通阻礙。從地理環境看,都龐嶺和萌渚嶺餘脈之間是連接潇水和賀江之間陸路最平坦的古道,是連接中原和嶺南的一條天然通道。《嶺外代答》所記,唐宋以前,五條峤道之中尤以越城和萌渚兩道最為重要。下面就潇賀古道富川段走向、古道沿途的文化遺存作如下介紹。
潇賀古道富川陸路段走向已列入“國保”的湖南道縣、江華、江永段潇賀古道西線走向是:道縣雙屋涼亭——江永——謝沐縣(今江永縣境内)——廣西富川朝東岔山古道。東線:道縣雙屋涼亭——江華——江華縣大路鋪——白茫營出河路口——廣西富川白沙鎮。
秦漢時期的富川段古道:西線:朝東小水謝沐關口——岔山古道——秀水——老朝東——東山——穿岩——周家——城北——富陽鎮大圍——社山——洞井——龍岩——石壩——進入老古城碼頭(現在的龜石水庫中)。為配合水路,從柳家鄉石壩——楓樹坳古道——鐘山縣大竹坪村交界。
東線:東古道分岔處江華縣大路鋪鎮牛角灣村惠風亭旁,東入廣西原賀縣桂嶺,西入廣西富川白沙鎮,沿107國道到富川梅子關過望高。
以上定位的理由:一是從富川的地理環境看,沿着都龐嶺邊,目前仍保留有青石闆、河卵石鋪砌的古道。二是沿古道周邊分别有10多處的漢墓群。三是從古墓群出土的青銅戈、铠甲片、鐵器、漢磚及漢代之前的各種陶器,漢墓出土的“深目長鼻”的西洋人形象燈俑。這些文物的出土見證了兩漢多種文化在富川的交融,也充分說明了途經富川的潇賀古道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唐以後富川段古道:一是從富川黃沙嶺入口到福溪,沿都龐嶺邊在秀水處接秦漢古道。二是從黃沙嶺入口向東到麥嶺月塘——紅岩——桂花山涼亭——麥嶺。三是從湖南回龍圩入口——麥嶺——葛坡谷母井古道——深坡街——富陽鎮黃龍——進入老古城碼頭。
物質的文化遺存:朝東岔山村、興隆風雨橋、秀水村、真君岩摩崖石刻、秀水窯址、小水謝沐關城牆遺址、東山村、東山古城遺址、城北鎮的周家村、石名井涼亭、四佰嶺古戰場、川岩摩崖石刻、黃家黃氏宗祠、黃家石拱橋、獅山古村、濂溪祠、周家村石闆橋群、觀音山石刻、鳳溪村、朝陽風雨橋、福壽風雨橋、鳳溪新橋風雨橋、富陽鎮的大圍村、鯉魚山遺址、社山村、矮石村縣城舊址、富川舊城、富川文廟、慈雲寺、瑞光塔、柳家鄉的洞井村、龍岩村、石壩村、楓樹坳秦漢古道、景福亭、桐母石闆橋、福溪古道關口遺址、桂花山涼亭、紅岩城牆遺址、麥嶺營、谷母井古道、深坡傳統村落、富陽鎮黃龍村等80多處。
非物質文化遺存主要有:民族歌舞(列入“國保”的瑤族蝴蝶歌和瑤族長鼓舞)、節慶(盤王節、招鳥節、牛王節、竈王節、炸龍節、搶花炮、砍牛節)、宗教祭祀儀式(樹神崇拜、雷神崇拜、土地神崇拜)、手工技藝、民俗風土、稻作農耕、神秘絕技、名人名宦逸事、傳記、故事等以及曆史上沿古道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如:舜帝南巡,崩于蒼梧,葬于九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遣五路大軍征嶺南。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調遣10萬軍隊分五路進攻南越。公元621年唐代李淵帝派重臣李靖占黃沙嶺駐師,廣邀嶺南各路頭人出席黃沙嶺群英會,立旗結盟,從此嶺南九十六州、60餘萬民戶歸順唐朝。五代十國,楚國國王馬殷率兵駐紮在福溪一帶清匪反霸,推行德政,維持地方安定,發展社會經濟,馬殷也因此深受富川人民的愛戴。930年,馬殷去世,富川民衆在福溪村建起了百柱廟和馬王廟供奉馬王功德等等。
古道沿途的古村落、古城、古風雨橋、古道、宮觀寺廟、祠堂書院、私塾學堂、門樓、炮樓、戲台亭塔,橋梁渡口碼頭、牌坊照壁、碑刻崖刻、古井、石牆石階老巷、河堤河壩水渠、古樹池塘等等,構成了具有内涵豐富的古村落文化、古道文化、信仰文化、和諧文化、宗族宗祠文化、山水文化和長壽文化,為賀州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