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文化 >> 正文
宋代詩人陳與義的逃亡賀州路
2016-05-25 14:59  

宋代詩人陳與義的逃亡賀州路

走進潇賀古道(芷蘭 靜如) · 2016-02-04 17:10

陳與義,字去非,号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始為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年),卒于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 年),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緻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 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予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晉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

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沛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滅亡。陳與義自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向南逃奔避難,一路經襄陽,轉湖南,從永州逾過萌渚嶺,于建炎三年(1129 年)到達廣西賀州。當時已流亡到賀州的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呂本中特地作詩迎接:

賀州聞席大光陳去非諸公将至作詩迎之

五年避地走窮荒,嶺海江湖半是鄉。

歡喜聞君俱趣召,衰頹如我合深藏。

曉寒已靜千山瘴,宿霧先吞萬瓦霜。

日日江頭望行李,幾回驅馬度浮梁。

 

靖康之戰後,金兵持續南下,分兩路攻宋。一路追隆裕太後到江西吉州,一路追高宗到杭州、越州、明州。最後高宗隻好逃到海上。金兵撤回江北後,高宗回到越州(今浙江紹興)組建南宋小朝廷,收拾殘局。紹興元年(1131年)陳與義接到朝廷召令,從賀州啟程,經廣東、福建,前往浙南的越州治所會稽。

離開賀州時,山河破碎的殘酷現實、逃難途中的颠沛流離、可以預期得到的收複中原故土的艱巨任務、對國勢微弱的無奈等一系列的複雜情況,讓即将返回朝廷的陳與義有說不出的萬千感慨,于是他特地寫下《舟行遣興》這首詩來紀念他的離賀返朝之行:

舟行遣興

會稽尚隔三千裡,臨賀初盤一百灘。

殊俗問津言語異,長年為客路歧難。

背人山嶺重重去,照鷁梅花樹樹殘。

酌酒柁樓今日意,題詩船壁後來看。

回到越州的當年,陳與義又輾轉來到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陳與義為朝中舊臣,高宗知他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參與讨論政事,抄發章疏,稽查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顯漠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複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六年(1136 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诰。七年(1137 年)正月,授參知政事(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震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離開賀州後,仍然旅居賀州的好友呂本中曾寫詩問候,陳與義以次韻的形式給呂本中作了回信。在詩中他回憶了兩人在賀州相處的情形,也有對當時社會情形的感歎,同時還有對友人的思念,全文如下:

次韻謝呂居仁居仁時寓賀州

别君不覺歲時荒,豈意相從魑魅鄉。

箧裡詩書總零落,天涯形貌各昂藏。

江南今歲無胡虜,嶺表窮冬有雪霜。

傥可蔔鄰吾欲住,草茅為蓋竹為梁。

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新華鄉榜下村大羅峰山的潘堂和劉翕詩摩崖石刻,詩中描寫了湖南江永詩人劉翕在賀州富川的女婿家躲避曹成匪亂的情況。陳與義詩中“江南今歲無胡虜,嶺表窮冬有雪霜”,意思就是當年雖然沒有金兵侵入,但在嶺南的賀州卻又發生了曹成匪亂。

陳與義不僅是南宋朝廷的重臣,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詩人,他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他還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九首,卻别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如《襄邑道中》、《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虞美人》、《臨江仙》、《登嶽陽樓》等。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