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芷蘭 靜如走進潇賀古道
自古以來,賀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一批批人遠道而來,遷徙并定居于此。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理念,與賀州本土的原生态文化結合并沉澱成賀州現有的曆史文化。從人物介紹中追根溯源,感受賀州的曆史文化氣息……
在鐘山縣城廂鎮白馬村,有一條小河自西北向東南橫貫村前。在村東的小河北岸聳立一塊巨石,中間有一裂隙将巨石分成兩半,使得整塊石頭看起來像極一隻合起來的手掌,當地老百姓就形象地稱之為合掌石。
石上刻着一通摩崖,《廣西通志》稱它為“蔣烈女碑”。賀州當地的文人則喜歡稱它為“安樂縣君神道碑”或“蔣氏神道碑”。别小看了這通石碑,它的原件可是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發布命令并由國庫撥款建造的,而其碑文則由時任工部侍郎、有着“燕許大手筆”稱号的唐代著名文學家許國公蘇颋撰寫。
一個遠在嶺南山區的偏僻小鄉村裡,怎麼會有這麼一通與中央皇權有着緊密聯系的石碑呢?
這通摩崖的主人公姓蔣,名字已經不為人知,人們稱她為蔣氏。蔣氏是賀州人,生活在南朝到隋初那個戰亂不止的年代。她不僅為人賢淑忠堅、品德純潔,而且聰明貌美。她研習東晉知名女書法家衛夫人筆法,寫得一手好字。她能言善辯,與人交流常能聲情并茂,使人動容。她的丈夫是賀州太守、三國魏晉時著名書法家鐘繇的第二十代孫鐘骞,夫妻倆教子有方,膝下的兩個兒子也都很有作為。其中長子鐘士雄特别有出息,在南朝的陳國中擔任開府儀同三司、伏波将軍、持節廣南酋帥等官職,為朝廷一品大員,位同三公。
由于鐘士雄位高權重,在嶺南有着極高的影響力,為防止鐘士雄在嶺南擁兵自立,陳朝将鐘母蔣氏扣在陳朝的國都南京當人質。589年,隋文帝次子晉王楊廣領兵攻滅陳朝。為籠絡鐘士雄,楊廣不僅繼續重用鐘士雄鎮守賀州,還将鐘母蔣氏送回賀州,讓他們母子團聚。
然而,就在這時,桂東地區的反隋勢力虞子茂卻率兵來攻掠賀州城,還派遣自己的手下任司寇官的鐘文華來策反鐘士雄。鐘文華與鐘士雄是本家,礙于情面,鐘士雄準備答應反隋,獻出賀州城。
但事情被蔣氏知悉,她勸誡兒子鐘士雄說:“我在揚都,備常辛苦。今逢聖化,母子聚集,殺身不能上報焉。得為逆哉?汝若禽獸,乃心背德忘義,吾當死于汝前。不聞上祖太尉繇公輔魏王,勳及于今日,猶且廟食。子盍盡忠繼之。”意思是說,我被質壓在南京的時候,異常艱難。現在隋朝讓我回到賀州,我們母子能夠團聚,這是舍命都不能報答的大恩。你怎麼還能夠叛逆隋朝呢?如果你忘恩負義,我就死在你面前。你看看你祖上鐘繇,他盡心輔助曹魏,忠貞不二,他的功勳人們至今仍記得,把他供奉在廟裡紀念。你應該向他學習!
鐘士雄聽後,當即懸崖勒馬,打消了叛隋的念頭。與此同時,蔣氏還給虞子茂複了封信,勸他歸隋,不要謀反。可惜,虞子茂沒能聽勸,沒多久就被隋軍擊敗,自取滅亡了。
後來隋文帝得悉蔣氏事迹,對蔣氏深明大義的舉動贊賞有加,不僅将一大批奇珍異寶獎給蔣氏,還敕封蔣氏“安樂縣君”榮耀稱号。并下令優先提拔使用蔣氏子孫。
蔣氏的丈夫鐘骞早已于數年前的開皇二年(582年)去世了。而鐘骞是個笃信佛教的人,曾被封為“迦葉公”,于是家人就将他葬在了今鐘山縣白馬寨,因為白馬有一個廟觀叫長生觀,恰好能了卻他一心向佛的遺願。而為了讓蔣氏能時常到長生觀來悼念鐘骞,隋文帝還把長生觀中的延壽寺也封賞給了蔣氏。隋大業三年(607年),蔣氏在賀縣去世。為了讓兩夫妻能夠在地下團聚,大業四年(608年)正月,兒孫們将蔣氏遷葬到鐘山縣白馬寨與父同葬。
隋亡唐興。或許是由于隋末唐初戰亂的緣故,到唐太宗時,蔣氏的墳墓已經十分殘破,被蔭襲為朝廷命官的蔣氏子孫便試着向唐太宗打報告要求撥錢維修祖墳。唐太宗在奏章中讀到蔣氏事迹後,為“眷切先臣”,當即下令從府庫中撥出銅錢三千缗作為蔣氏墳墓的維修專款,并交代工部侍郎許國公蘇颋為蔣氏撰寫碑文。還取蔣氏“安樂縣君”的“正直安樂”之義,下诏将蔣氏下藏地水西裡改名松安裡。
有唐一代,“蔣烈女碑”一直聳立在白馬村蔣氏膑藏地。可惜五代戰亂,長生觀和立在觀中的“蔣烈女碑”都被毀壞。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盡管這時距蔣氏去世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但為了給忠貞的愛國者豎一座豐碑,富川縣令劉詢重又把碑文刊刻在合掌石上。這就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鐘山白馬合掌石摩崖了。
對于蔣氏的功勞,蘇颋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蘇颋對唐太宗說:“古人恥當年而功不立,疾沒世而名不聞。蔣氏教子有方,視死如歸,喻禍福于文華而自守中心。俄,功既成矣,名既聞矣,封安樂縣君,不亦宜乎!”李世民則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說:“欽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