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橋裡講不完的故事
走進潇賀古道(廖家莊)·2016-04-01 17:29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于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川至今尚存20多座瑤族風雨橋,這些橋分别始建于明萬曆年間至清光緒年間,最早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
富川瑤族風雨橋多分布在村寨旁的河溪上,民居依山傍水,石闆巷道幽深古樸。這些瑤族風雨橋是人們與外界相通的必經之路,也是人們歇息納涼、進行人際交流的重要公共活動場所。人們坐在風雨橋裡,視野開闊,山峰、村莊、河流、田野盡收眼底。一個村莊的人世代謝,與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社會變遷都濃縮在風雨橋裡。
◆風雨橋裡講不完的故事
在衆多的風雨橋中,有兩座被稱之為鴛鴦橋。這兩座鴛鴦橋位于朝東鎮的黃沙河上,上遊的一座叫迥瀾橋,下遊的一座叫青龍橋,兩橋相距僅500米,也是建築時間較早,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最精湛,并且除了廊屋之外還建有橋亭樓閣的兩座風雨橋。關于鴛鴦橋的故事,在民間還流傳着一個十分凄美的傳說。
相傳明朝時,有一對男才女貌的青年男女,男的叫何廷樞,是漢族人,女的叫盤蘭芝,是瑤族人,兩人在吟詩作對中相互産生了愛慕之情,隻可惜何家死守不得與瑤女通婚的陋習,硬是拆散了一對有情人。後來何廷樞赴京趕考,一舉奪魁。何廷樞走後,盤蘭芝被朝廷下江南選美的官員選中,成為皇宮妃子。可惜在請她進入“歡樂宮”時,因她露出一雙大腳而被冷落在“修善宮”。七八年後,盤蘭芝終因皇室吐故納新而被遣返原籍,按照皇規,凡被封為妃子的女子不能再嫁他人。
盤蘭芝奉旨回到了富川朝東三園棟村,睹物思情,更加懷念起何廷樞來,整日以淚洗面。後來在旁人的指點下,她用從皇宮帶回的銀兩在黃沙河上建起了一座美麗的花橋。在花橋建成之日,盤蘭芝自覺自己如此紅顔薄命,便一頭跳進了黃沙河中。
何廷樞奪魁後,被朝廷委任為十八省巡按,他為官數年,因為思念心上人,一直未娶。數年之後,朝廷更疊,義軍發難,官兵叛離,何廷樞也回到了富川朝東豪山村。當他聽說心愛的人盤蘭芝已經走上了奈何橋後,捶胸頓足,大歎蒼天不公。為了報答蘭芝的忠貞愛情,他請來能工巧匠,在離迥瀾橋幾百米遠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青龍橋。
迥瀾橋與青龍橋相依相伴,就像一對青年男女忠貞不渝的愛情一樣天長地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