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文化 >> 正文
呂本中( 1084 -1145 )與賀州
2016-05-11 16:02   網絡

呂本中( 1084 -1145 )與賀州

字居仁,号紫微。為宋代知名的理學家、詩人和詩論家。呂本中祖籍東萊(今山東掖縣),呂本中之父,在南北宋之際任禦史中丞、尚書右丞。呂本中以其曾祖呂夷簡遺表恩,授承務郎。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任曹州濟陰主簿。宣和六年(1124年)任樞密院編修。紹聖後因黨派之争,不順從秦桧而被廢黜。欽宗靖康初遷職方員外郎。宋廷被金兵擠壓南遷之後,他曾避居桂林、賀州一帶。高宗紹興六年(1136年)賜進士出身,曆官起居舍人、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等職。紹興十五年(1145年)卒于江西上饒。 

呂本中是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其詩頗受黃庭堅、陳師道等人彰響,又學李白、蘇轼,繼承和發展了江西詩派的風格,詩風明暢靈活,流傳至今的詩詞有近千首。代表詞作有《采桑子》、《蝶戀花》、《減字木蘭花》、《生查子》等。他著有《東萊詩集》、《紫薇詩話》、《江西詩社宗派圖》。後人輯有《紫薇詞》。呂本中率先高舉江西詩社宗派旗幟,提出“活法”和“悟入”說,補充與完善了江西詩派論。呂本中存世的近千首詩詞在格律上以七古(七言古體詩)為多,内容上以婉麗見長,也有悲慨時事、渴望收複中原故土的詞作,而且感情濃郁,語意深沉。 

靖康元年(1226年),金兵圍困汴京時,呂本中也在城中,他目睹了這一事變。國破河山碎,從此,呂本中被迫南下逃難,經安徽、江西、湖南沿路輾轉,于建炎四年(1130年)冬來到賀州。 

國家破亡所帶來的天下瘡痍,逃難途中的颠沛流離、流落他鄉的悲切孤苦,讓詩人陷入深深的愁苦與憂憤。 

這時期,呂本中的詩作風格有了較大的改變。靖康事變以前,呂本中的七古警策之筆其所切入的主題往往是安貧樂道、志趣高潔等方面的生活細節和個人修養。南來之後,他作品的題材則轉到了行旅、寄贈、送别等方面,表面上看,這些作品都隻與個人生活有關,但實質上卻是通過表達感時傷亂的心緒,将個人生活與社會動亂的現實深切地聯系起來,從而通過描繪自己艱難窘迫的生活境遇,來營造一種蒼莽凄涼、悲怆激楚的詩歌意境,是為憂慮國難時事而發出的感慨。 

因此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個人情感表達得很深邃,社會問題也反映得比較強烈,體現了堅持操守、關心國家的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也正是呂本中詩歌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從建炎四年(1130年)到紹興六年(1136年),呂本中流寓賀州共有七年時間。期間,同屬江西詩派的詩人陳與義、席大光也逃難賀州暫住。呂本中與他們常有詩文唱和。國破的憂憤、流離他鄉的困苦、詩友間技藝互相影響,使得這一時期呂本中的詩歌創作水平達到了高峰。呂本中在賀州所創作的詩歌,目前所知,僅保留了五首。向南逃難的陳與義、席大光等友人即将從湖南進入賀州,已早先寓居賀州的呂本中聞訊之後,欣喜異常,便做了這首詩迎接友人。 

賀州聞席大光陳去非諸公将至作詩迎之

五年避地走窮荒,嶺南江湖半是鄉。 

歡喜聞君俱趣召,衰頹如我合深藏。 

曉寒已靜千山瘴,宿霧先吞萬瓦霜。 

日日江頭望行李,幾回驅馬度浮梁。 

呂本中來到賀州後,尤喜結交賀州的地方名士,他們之間常有詩文來往。 

因為叛匪曹成軍由湖南道州進入賀州,為躲避匪亂,紹興元年(1131年)冬,呂本中暫時離開賀州到藤縣、蒼梧一帶輾轉,期間,他在廣東德慶遇到了老朋友師厚。戰亂之中,能夠他鄉遇故知,頓時發無限感慨,于是寫下這首詩以做紀念。 

德慶遇師厚(殘句) 

藤江并賀江,浮蕩蒼梧雲。我如老餓鶴,忍饑啄蠻塵。 

紹興二年(1132年),呂本中暫時離開賀州到桂林躲避曹成匪亂。同年,嶽飛領兵入賀州讨伐曹成。閏四月,嶽家軍在賀州大敗曹匪。呂本中聞訊後,情不自禁,揮筆創作了這首詩歌。 

聞嶽侯破賀州賊 

旌旗摩日生光甲,俘馘黃巾第幾方。  

滅賊未須占鬥蟻,破胡行且見神狼。 

燕然刻石功昭漢,太華題辭事後唐。 

從此兒童傳姓字,風流何止繼韓康。 

此外,還有詩友給呂本中的唱和詩二首。呂本中原作已不存,僅存和詩。 

次韻謝呂居仁居仁時寓賀州 

陳與義 

别君不覺歲時荒,豈意相從魑魅鄉。  

箧裡詩書總零落,天涯形貌各昂藏。 

江南今歲無胡虜,嶺表窮冬有雪霜。 

傥可蔔鄰吾欲住,草茅為蓋竹為梁。 

凝雲堂詩次文賀州韻 

劉子翚 

君家遙借我家山,我亦時來一笑看。  

缥缈雲扶千疊秀,空蒙翠滴兩州寒。 

已将老目供秋晚,未覺豪心怯酒闌。 

文伯詩無漂泊歎,盡将幽抱付遐觀。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