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看變遷 古鎮賀街的宗祠文化
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賀街鎮一直是臨賀縣、臨賀郡、臨慶國、賀州、賀縣治所。别稱有賀縣城、賀縣街、賀城等。
賀街鎮位于賀州市八步區中部,距賀州市區17公裡,此處作為曆史建制的“治所”至今已有2063年的曆史,謂“首府”之地。
初夏時分流連在賀街的老巷中,雖然随處可見的各姓宗祠林立于方圓不到2平方公裡的古鎮上,但是其中聞名遐迩的文廟卻已不在了,剩下孤零零的牌樓殘亘立于雜草叢中;各姓氏宗祠原來是相繼建在其周圍,形成衆星捧月之格局。
據載,原在此地所建宗祠共有24座,如今已毀壞了4座,現今最老的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元年(即1403年)。而諸多宗祠中的羅氏宗祠、劉氏宗祠、莫氏宗祠,在2001年6月25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5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從如今的臨賀古鎮上宗祠建築風格看,姓氏宗祠的建築莊嚴、肅穆、雄偉、整齊、對稱,且各具風格、匠心獨運、各領風騷。謝氏宗祠,以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後,其即采納“中西合璧”式的建築風格構建而成;劉氏宗祠則以典型的嶺南府第式風格構建;李氏宗祠又以江南園林式與嶺南建築風格合為一體,獨具一格。異彩紛呈的建設風格,凸顯了宗祠建造所包含的文化多樣性。
宗祠文化乃是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之花。因此,各姓氏宗祠仍确立有各自的“祠徽”、“祠歌”、“祠旗”等,均成立有組織健全的管理委員會,負責宗祠的理事及維護工作。同時,宗祠中還記載有“祖訓”、“族規”及“家訓”等内容。如“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澤,創造家風。遵循道孝,睦族敦宗、濟困扶危,意志一同。”這樣的祖訓、族規,時時告誡族人,如何處事及做人,若違者則按族規懲罰之。
兩千多年的曆史變遷,賀街鎮盡管不再為“治所”,但其曆史文化反而散發出神秘的色彩,吸引各地遊客紛杳而至,賀街鎮的旅遊也逐漸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别是電視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圍屋裡的女人》在賀街取景拍攝,并且在粵港澳熱播之後,賀街迷人的風光、古樸的建築吸引了大量的粵港澳遊客。目前,每月均有50多個旅遊團隊到賀街旅遊,“五一”、“十一”黃金周更是火爆。據悉今後賀街鎮将重點抓好賀江小三峽和臨賀故城的旅遊開發,促進賀街觀光農業的發展。
此外,賀街鎮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還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農産品富集産區。賀街鎮耕地面積5萬多畝(水田3萬多畝,旱地2萬多畝),每年種植蔬菜5萬多畝(含複種),年總産量近30萬噸,主要蔬菜有淮山、香芹、葫蘆、香芋、蓮藕、油茄、莴苣、豆角、大白菜等,是廣西“萬元田”的發源地,全國菜籃子生産先進縣賀州市的主産區。賀街還有水果種植面積4萬畝,以鳳凰梅、三華李、蜜柚、沙田柚盛名,總産量超4萬噸,2010年被評為“廣西蔬菜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