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古國和古蒼梧文化
曾骐
蒼梧,古作倉吾、倉黑、吾,《集韻》:牾音吾、古獸名,亦牛之屬也。有人認為蒼梧就是一種蒼黑的獨角牛與封豬為混合圖騰的族群[1],是伊尹四方令中提到的損子産,産是倉吾的合音,損子則為其俗,說的是為了宜弟,需吃掉第一胎的子女,由此,可知倉吾族來源的古遠。《逸周書·王會解》成王的成周之會,增加南方索要的貢品中有“倉吾翡翠”,這是古籍始見的蒼梧兩字。
漢武帝平南越後,在蒼梧故地建立蒼梧郡,郡治廣信,領十縣,其分布範圍包括今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漢代去蒼梧古國時間不長,應大緻準确可信。在古蒼梧屬地内河流縱橫交錯,河網稠密,水路交通便利,并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合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分布在西江流域的蒼梧族沿西江及其它大小支流而居,依托森林、山谷、河流,從事農業和漁獵,在生産鬥争中創造了古蒼梧的早期文化。
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已出現的最早蒼梧古國,勢力到達今湖南洞庭湖區與三苗人接垠交錯而居。舜帝為臣服三苗,以武力征服,華夏集團與三苗的戰争進行得很激烈、殘酷。而舜與蒼梧的接觸間有戰争也有和平,為争取對三苗戰事的勝利而需要結盟力量,舜更多採取南撫交趾的政策,多次南巡,結果客死蒼梧之野,葬九嶷山[2]。
舜帝出巡,南邊到達蒼梧大地,密切了珠江流域與中原的聯系和交流,也把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傳播到蒼梧,對珠江流域經濟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影響深遠。在西江流域至今還能感受到帝舜文化深厚的曆史積澱。
在感馱岩人走進青銅時代的前後,蒼梧大地也同步經曆這種巨大變化,桂東和桂東北曾發現兩處出土制銅石範的遺址(一為今平南縣石腳山,一為靈川縣新岩),靈川出土了五件鑄銅石範,有單面和雙面的鉞範、斧範,還發現冶煉于銅殘存的銅渣[3]。商周前後,在青銅器銘文中已有“倉吾”二字,“蒼梧翡翠”更是聞名中原。春秋時期,嶺南與荊楚、中原發展商貿,青銅文化沿着漓江、賀江、桂江注入嶺南、古蒼梧為湘桂走廊之必經,使蒼梧文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貴重的青銅器如鼎、尊、編鐘等禮器,斧、锛、鉞、劍、戈、矛、鐵等工具,以及兵器,在蒼梧出現,先是輸入、然後是學會仿制與創造,最終出現了蒼梧式銅器。
賀州沙田龍中村一處東周岩洞葬曾出土青銅器一批,包括鼎、鼓、犧尊、獸首盉、罍、鉞等18件[4]。其中一件銅犧尊已全然不同于中原犧尊的風格,尊的犧首為有犄角的怪獸,尾部立有攀附虁龍作尾,背部的蓋上有浮雕盤蛇,以突出高昂蛇首作為蓋鈕,是古越族以蛇作圖騰的再現。應是一件注入蒼梧文化血液的銅禮器。出土另一件銅鼓為石寨山類型,是來自西邊受滇文化影響的駱越人自己創造的本民族重器,龍中岩洞葬的文化因素多樣性,反映出墓主人的權力和地位。由龍中岩洞墓的重要發現引發了在賀州沙田河流域的考古工作深入,尋找失落的古蒼梧文化獲得很大的成功。人們發現在沙田河流域及其附近,東西寬3—4公裡,南北長15公裡的範圍内,廣泛分布着城址、墓葬區、窯址等東周青銅文化遺存。墓群已發現六處,出土物除了青銅器外,還有陶瓷器、貝币等。墓葬除了崖洞墓還包括帶腰坑和不帶腰坑的豎穴土坑墓。出土文物除了自身特點外還包含滇、吳越、南越、中原等多元的文化因素。在芳林渡東北約1200米處發現一座當地稱土城窖的城址,為圓形周長800多米,有城壕圍繞,城址西部有一條小道穿過護城壕向城外延伸。城牆采用夯築修成。以上考古的初步勘查,構成沙田青銅文化區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古蒼梧東周時期的政治重心曾一度在賀州,春秋之後,才轉移往古封陽(今賀州鋪門河東村一帶)。[5]
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南平百越,占領了蒼梧國北部領地[6],部份蒼梧族向南轉移,加盟并入西瓯。古蒼梧國實際上已不存在了。但古老的蒼梧文化并未衰落,南遷的蒼梧族在西江流域,即今天的廣東封開、德慶、四會、廣甯一帶建立起百越蒼梧,與當地的南越族融化,戰國中晚期出現的那批帶“王”字符号的青銅器(包括矛、斧、刮刀、人首柱形器),被學界認為是百越蒼梧的标記。南越國時期,趙佗任同宗趙光為蒼梧王,在今天封開、梧州構築王城,再次出現蒼梧國(南越蒼梧)。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後,以蒼梧王故城設置蒼梧郡。郡治廣信縣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注釋:
[1]劉偉铿:《西瓯史考》,廣東省封開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廣信文化論文集》241-250頁 2007年(封開)。
[2]舜葬九嶷山,今湖南甯遠南60裡。著名馬王堆的墓第三号墓出土帛書《地形圖》,在九嶷山處标有“帝舜”二字。可知漢代流行舜葬九嶷山之傳說比之梧州大雲山下的錦雞岩即九嶷山說更有說服力。
[3]蔣廷瑜、彭書琳:《文明的曙光》,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南甯)116頁。
莫志東:《淺析靈川出土的鑄銅石範》,《中國古代銅鼓研究通訊》17期,2001年,(南甯)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輯。
[4]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甯市博物館:《廣西先秦岩洞葬》科學出版社2007(北京)140-146頁。
[5]胡慶生:《沙田河青銅文化區,古蒼梧政治重心》,《西江文化研究》編委會:《西江文化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甯)547-552頁。
[6]據《史記·吳起列傳》載楚悼王(前401-380年)以吳起為相“南攻揚越,遂有洞庭、蒼梧”,當時嶺南的一些土邦小國均曾一度屬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