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文化 >> 正文
丹霞觀:鐘山名勝之一
2016-04-21 15:31   網絡

 

丹霞觀:鐘山名勝之一

 

鐘山丹霞觀(又名天師觀),位于鐘山縣公安鎮塘貝村附近的白雲山東麓的思勤江邊,隔思勤江與塘貝村相望.離縣城大約22公裡.  

 

丹霞觀始建于東漢永壽元年(公元155),從最初的始建至今已經近兩千年了.此觀曆代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地方志沒有詳盡記載到底重建了多少次丹霞觀,但明代洪武二十五年的那次重建卻是有記載的.那次重建後不久,又在觀的右側建有“益公祠”,在觀前建有戲台.可惜,,祠及戲台均于1958年被毀掉(那個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有多少文物古迹被毀掉啊!),現在我們看到的丹霞觀,1984年群衆集資在原址上重建的.此觀是否照原樣重建,我們不得而知.丹霞觀觀井内由供奉神靈的殿堂,齋醮祈禱的壇台和講經誦經三室組成,天井兩側有望樓台榭,殿堂供奉有張天師等神像.觀前是一塊思勤江畔的平坦的大草坪,戲台就建在臨江的草坪上,與觀相望.觀的後面就是白雲山.明朝詩人張純題有《白雲山》七絕一首:“白雲山上白雲遮,原是清神道士家,甲乙艾荒微有字,丙丁羌老更無華.藥泉細掬晨蒸術,丹石空明夜走砂,負客不知何處去,數聲啼鳥隔煙霞.

 

丹霞觀依山傍水,山抱水繞,樹木陰翳,景色十分優美.

 

鐘山縣志記載的“益公祠”即紀念鐘益(字伯)的祠堂.我們現在看到的重建的祠堂,祠門橫石匾書刻的不是“益公祠”三字而是“鐘囗囗囗堂”五字.不知此石匾是古存的還是八十年代重建時刻的.由于曾做過齋醮,有紅紙覆蓋部分匾額,中間的三字看不清楚,估摸是“益伯公”三字,整個匾額應當是“鐘益伯公堂”.

 

史書記載:明代洪武二十一年,瑤人盤大孝率領瑤民起義,攻占富川縣城(:古富川縣衙置于鐘山鎮,洪武二十九年方遷現富陽鎮),殺知縣,後占領恭城,臨賀,道州,永明……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正千戶鐘益及其八子領兵抵鐘山花山曆時一年餘平叛.鐘山縣志記載了丹霞觀有一塊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立的石碑(不知此石碑現是否仍在丹霞觀).碑文記載了鐘益的功績及朝庭對他的嘉獎.因碑文字數較多,不便在此全文抄錄,為飨讀者,現概述如下:鐘益時年三十七歲,山東濟南府曆成縣朱家巷十四都人,早年從軍後,官至河南藍衛守禦所正千戶.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率兵抵鐘山花山洞,到二十四年平定匪亂,後改調授富川額外守禦所正千戶,子孫世襲永鎮,花山洞等處屯田山嶺即給其耕種,鐘益八子除長子鐘龍俟後襲父職,餘俱以百戶世襲分調各衛所效力.益母韓氏封太安人,益妻朱氏封安人.

 

現鐘山公安鎮塘貝村附近有幾個村的村民是鐘姓人家,如江台村等,這幾個村落的鐘姓村民,是否為鐘益後裔,筆者未曾前往考證.

 

丹霞觀不但詳實地記錄了一段曆史,還牽涉一樁道教疑案.

 

相傳丹霞觀為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祖師的栖所,張天師曾在此煉丹.張天師是否到過鐘山,是否在丹霞觀住過,有許多人是對此存疑的,因為沒有任何道書記載張天師是否到過鐘山.但也僅僅是存疑,未能作徹底的否定.民國時期曾任鐘山縣縣長的盧世标題水口公園聯:“萬千重碧雲漫漫掩丹霞誰從張道飛升采藥歸來彌浩劫;五百裡富水滔滔連珠海我是盧敖百世垂綸小隐待澄清”.此聯中的丹霞張道即丹霞觀張道人,盧縣長說此事還須待澄清.另據雲,鐘山縣城附近的碧雲岩(鐘山縣城的八景之一,曆代士大夫遊玩的官岩)的摩崖石刻中,有一首宋代的蔣燮的刻詩,詩曰:“漢室真人已駕鴻,空留洞府在山中.暮雲凝合無非鎖,俗骨腥膻自不通.束火杖黎深杳杳,袖椎敲石喜囗囗.若為化作雙飛鳥,得與郎官繼此風.”這裡的真人即天師張道陵師祖.此詩與上所述的《白雲山》七絕似乎佐證了張天師曾到過鐘山.據傳,素有“好入仙佛遊”的大學士蘇東坡,也曾詢問過鐘山碧雲岩是否留下張道陵的“仙迹”.看來,張天師是否真的到過鐘山,是否在丹霞觀栖居過,隻能是道教曆史疑案了.

 

賀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李瓊永先生在他的著作《雁叫秋風》一書裡認為,不管張真人是否到過鐘山,丹霞觀出土的漢磚卻是真實的,道教對鐘山本地的影響是最大的,道教活動早早就滲透在這裡的民間文化中了.

 

丹霞觀,鐘山著名的勝迹之一……(此文來源于紅豆網,作者不詳。)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