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文化 >> 正文
潇賀古道上的摩崖石刻
2016-04-20 11:29   網絡

 

潇賀古道上的摩崖石刻

 

  潇賀古道賀江流域賀州市境内現存有摩崖石刻多處,有的一處摩崖石刻就有10多幅,如八步區靈峰山摩崖石刻就有11,這些摩崖石刻都分布在古道邊或石山溶洞中,有的年代較久遠,有的則是近代,研究潇賀古道摩崖石刻,對了解古道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富川瑤族自治縣城北鎮川岩有兩幅摩崖石刻,一幅是清同治丙寅年(1866)文人蔣漢卿所書的山水之胰”,石刻字徑50厘米,刻于洞口的一塊斜面岩石上。寓意為川岩四周山水、田園、村莊美麗,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另一幅是清同治十年(1817),廣東南海戰将潘遴所書獨挽狂瀾”,石刻字徑100厘米,位于洞口上方約6米高的石壁上。近代廣西著名書法家、史學家莫乃群先生參觀後,對這幅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十分贊賞。

  麥嶺鎮月塘村禦史岩宋代摩崖石刻群,是該村宋代進士周英糾隐居時所雕刻。周英糾,南宋鹹淳十年(1274)進士,官至事中,國課禦史。德佑元年,金人橫行中原,宋邊關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周英糾懷抱憂國憂民大志,鬥膽與班值禦史入谏,寫成了《攘胡匡夏》疏上奏。而恭帝偏安江南,不問國是,對忠良周英糾及幕友以蠱惑民心,擾亂朝綱而治罪。周英糾隐居在村邊郎山的一個小山洞裡,終生不娶。在洞頂的石壁上雕刻了煉丹所”“拙林道人”“請尋樂處”“三倒詩等幾處摩崖石刻,其中三倒詩摩崖石刻是一首倒寫,倒讀,倒刻的七律詩,也是周英糾人生際遇的真實寫照。

  新華鄉井頭灣村竹仔坳荒野的一處石壁上,有清永曆七年(1653)朱盛濃題寫的知米二字摩崖石刻,字徑1米多,另附有小字若幹。朱盛濃為明永曆王總督侍郎,他動員當地農民反清複明,當地農民不樂于政事,朱盛濃暗諷這些農民隻知道米糧,不知道政事。

  新華鄉還有榜下村宋代董二十一娘摩崖墓志,作為墓志直接刻于石壁上,在賀州極為少見;還有大口岩清代募捐摩崖石刻,作為募捐碑刻于石壁上,在賀州也極為少見。在富川福利、葛坡、朝東、蓮山等地還有多處摩崖石刻。

  鐘山縣比較著名的摩崖石刻有英家觀音山、小鐘山、碧雲岩、合掌石等處。位于鐘山縣城旁邊的小鐘山有摩崖石刻5,其中元代至明朝的有農元帥平瑤複縣治”“複治岩”“狀元峰”3幅。近代民國的中樓記和抗日救國詩2幅。鐘山縣城以東一公裡多的碧雲岩,有宋代至民國的摩崖石刻11幅。位于鐘山鎮白馬村的合掌石摩崖石刻比較有名,但該石刻年代久遠,刻于宋元符三年(1100),現在字迹已經很難辨認,但碑文已經收入正史隋書列傳中。該石刻内容是南朝嶺南酋帥鐘士雄之母親蔣氏(?—607),因勸子歸惰,封安樂縣君,傳其死後葬于此地。

  昭平縣比較著名的有桂江百蠻遵道和黃姚文明閣摩崖石刻。桂江百蠻遵道位于縣城桂江上遊6公裡的岸邊石壁上,明萬曆十六年(1588),府江道(桂江舊時稱府江)副使韓紹所題,字徑1米多,現已被昭平水電站水庫所淹。黃姚文明閣有原賀縣賀街清末進士劉宗标所題小西湖摩崖石刻,字徑約30厘米,寓意文明閣前面的姚江水面似杭州的西湖般風光秀麗。

  八步區的摩崖石刻最集中的是靈峰山,共有11幅。靈峰山是城市中心一座獨立的石山,因為八步在民國初期之前隻是一個小市鎮,非重要行政駐地,到了民國以後,八步雲集了一些政治、地方武裝、礦商機構,所以,這些摩崖石刻基本上都是民國時期所題刻的。大部分沒有落款,4處有署名的摩崖石刻中,一處是王贊斌的靈峰崖”,王曾在平樂專署管區任職。一處是李濟深的靈峰岩”,李濟深是在抗日戰争後期,在靈峰體育場參加八步人民抗日集會結束後,架起幾把木樓梯直接在靈峰山西側高高的石壁上題寫了靈峰岩”3個大字。其中曲徑忘機洞留有陳寶書的落款,陳于19361938年曾在八步礦業和平樂專署任文職。另一處是伍祖胥的樂此”,伍是何人?暫無查考。

  市區南岸尖峰山有徐悲鴻題寫的瑞應來儀摩崖石刻1,字徑1米多,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畫家,徐一生沒有到過賀州,書法作品是其為時任桂林縣長梁景軍的父親梁文山墓地所題。

  八步區開山鎮白鶴岩有清朝恩科進士、曾任賀縣臨江書院山長的蘇煜坡題白鶴岩和清朝貢生莫興居題天然普陀兩幅摩崖石刻。

  市區附近還有第二高級中學校園内的觀音岩和平桂管理區黃田鎮長龍村的第一秀峰兩處摩崖石刻。

(□ 文/廖家莊)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