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賀州古城
胡慶生
富川縣城:早期的富川縣城在今鐘山縣内,具體位置一說在城廂鎮鐘山公園處,一說在牛廟。城廂鎮的遺址現仍可見夯土城牆和護城河,城内有東漢瓦窯窯址一處,周邊未見古墓群。牛廟的城址在護城河和城牆之外,沿思勤江有一長約16公裡的大型東漢墓群。同時城址内仍可見大量漢代陶瓷碎片。明洪武29年開始,遷址今富川縣古明城處。
人才輩出的桂嶺縣:城在今桂嶺鎮英明村。城呈正方形,由夯土牆和護城河組成,總面積6400平方米。城址附近遺留有大片古墓群。南越時趙佗曾在此設蕪城拒漢。三國時,孫權于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以蕪城為基礎設立建興縣。西晉太康初年改為興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桂嶺縣,元末最後廢縣。
桂嶺又稱臨賀嶺。柳宗元“桂嶺瘴來雲如墨”詩句中所寫的桂嶺即是這裡。它是楚地和粵地的分界嶺,也是賀江的發源地。桂嶺盆地是從湖南江華經開山壕界的楚粵官道在翻越桂嶺群峰進入廣西後的第一個平坦地段。古代軍旅和行人在經長途山路跋涉後都會在這裡轉運貨物,補充給養。在今井頭自然村還有一處古碼頭,這是貨物經桂嶺進入賀水的第一個碼頭。西漢武帝時,中大夫陸賈出使南越由這個渡口進入賀江。漢武帝平南越的五路大軍中,歸義侯甲也是率部由這裡進入粵地。宋嶽飛戰曹成取得最後勝利的還是在這裡。因而這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隋開皇十七年,桂州道(今桂林)行軍總管虞慶則因讨李世賢作亂來到桂嶺,在察看完地形後,曾對桂嶺縣城的險固大加贊揚。
由于地近楚界,深得楚風熏染,雖然地曠民稀,桂嶺人才輩出。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讓朱熹贊不絕口的政論家林政、唐著名詩人翁宏、全國唯一的瑤族皇太後李堂妹、著名書法家于力群、北京師範大學創始人之一的于式枚等都出自桂嶺。
南朝諸城:南朝是一個軍閥割據時期,地方行政建置時興時廢。這個時期賀州所設的州、郡、縣是曆史上最多的。史載,除兩漢三國所設的郡縣外,賀州在南朝共新增一州六郡八縣。它們是靜州,梁壽郡、靜慰郡、武城郡、開江郡、逍遙郡、樂梁郡,蕩山縣、龍平縣、甯新縣、博勞縣、豪靜縣、開江縣和猛陵縣。樂梁縣城在今鐘山縣内。蕩山城址一說在平桂區,一說在昭平縣。其餘建置的城址都集中于昭平縣。但由于這些機構存在的時間大都很短暫,絕大部分的城址現已找不到遺存。它們就象流星劃過天空,在經過瞬間的燦爛之後就迅即消逝在曆史的夜空之中,了無痕迹。
被認為在昭平縣樟木林鄉的蕩山城遺址南北殘長36米,東西寬77米,城牆内夯土,外包石牆。城外另有文廟基址一座。被認為在平桂區公會鎮的蕩山城址東西長200米,南北長300米,城址内可采集到晉代的陶瓷殘片等遺物。城南面有一六朝時期的墓群。利用有利地形和就地取材築城是賀州古代築城技術的最大特色。
聰明的賀州古人通過對長期築城經驗的總結,十分注重城址的選址。臨賀故城的河西城址不僅臨河,方便交通,而且城址的地勢較高,可防洪澇。一旦發生火災取水救火也十分方便。鋪門石城選址于兩座環型石山之中,利用石山做城牆,不僅節省築城成本,而且石山比城牆更堅固。可大大提高城址的防禦性能。也正因為以山為城具有成本低、防禦功能強的特性。在社會動蕩之際,賀州百姓就會廣修石城以保家靖。現仍保留的明清兩代石城計有十餘處,它們是北聯石城、山根石城、福溪石城、中洞石城、開山石城、界塘石城、立教石城、風清石城和楓樹坪石城等。
我國古代的築城材質主流做法共有兩種:夯土和包磚。唐以前均夯土牆,唐開始在夯土外包磚。賀州的工匠們在修築城牆時則往往是就地取材,不拘一格。所以賀州的城址不僅有夯土牆、磚牆、石山牆和壘石牆,還有一種最為奇特的城牆:簕竹牆。就是環城址周圍種上遍生荊棘的簕竹。簕竹經數年生長後,枝杆相連,又遍身是棘,自然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這樣,城址就又多了一重保障。漢封陽城址的附城至今還保留有這種竹牆。有學者稱,昭平樟木林鄉義塘寨的蕩山城址也有這種竹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