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陽沿革考略
文/封水孤舟
先秦時期,今兩廣之地榛莽叢生,百越雜處。秦始皇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粵地納入中原王朝統治之始,當時封陽地區屬南海郡。
秦末,天下大亂,南海尉趙佗“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祖略定天下,建立漢朝,以天下初定,久經戰亂,“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史記·南粵列傳》)是其時封陽地屬南越國。從地理位置看,封陽地區與臨賀地區,處于賀江流域中遊與中下遊,控扼中原地區自北入粵的水路交通,又與西漢長沙國接壤,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考古資料推測,封陽地區在西漢初當為南越國邊境重鎮。
佗死,傳四世至其玄孫趙興時,丞相呂嘉反,弑興而另立建德為南越王,其時于漢則為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是年秋,武帝乃遣“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将軍,出桂陽,下湟水;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将軍,出豫章,下橫浦;故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厲将軍,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蒼梧;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牁江;鹹會番禺。”六年冬,南越悉平,漢武帝乃以粵地為交趾刺史部,下轄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郡下設縣,封陽縣屬蒼梧郡十縣之一,其它九縣為廣信、謝沐、高要、臨賀、端溪、馮乘、富川、荔浦、猛陵。自此,封陽縣之名始立,以其地在封水之陽,故名。封水者,又稱封溪水,古人對賀江下遊的稱法。
西漢末,王莽篡權,天下複亂,交趾諸郡閉境自守。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大将岑彭與交趾牧鄧讓書,陳國家威德,于是鄧讓乃率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太守遣使奉貢。
三國時,兩廣地屬東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分蒼梧郡立臨賀郡,治臨賀縣(今賀街鎮),轄臨賀、馮乘、謝沐、富川、封陽、建興六縣,屬荊州(治江陵)。
兩晉時封陽仍屬臨賀郡如故,而改隸廣州(治番禺),永嘉元年(307年)複改屬湘州(治臨湘,即今長沙)。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析封陽縣地立宋昌、宋興、開建、武化、徃徃(徃音生)、永固、綏南七縣。後又分開建、武化、宋昌三縣立宋建郡,屬廣州。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悉省,唯餘開建縣,與原統六縣同屬臨賀郡。自此而後,封陽縣疆域大為萎縮。明帝泰始五年(469年),臨賀郡改為臨慶國,官曰内史,仍領七縣。南齊時複稱臨賀郡,治統縣如宋,皆隸湘州,而其時又從封陽縣析置洊安縣(唐時改稱洊水縣,在今懷集縣西北)。梁武帝時複析臨賀郡之南,與龍平(今昭平縣)置靜州,又置南靜郡,治開建縣,臨賀郡仍領原六縣,隸湘州如故。至陳時改臨賀郡為綏越郡,仍隸湘州。至隋,文帝結束南北混戰的局勢,天下歸于一統,見州郡過多過濫,乃盡罷諸郡,以州統縣。于開皇九年(589年)改綏越郡為賀州,統廢臨賀郡之六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興安縣為桂嶺縣。炀帝即位,重又恢複郡縣制度,于大業初年(605年),廢賀州,析封陽縣屬蒼梧郡,桂嶺縣屬熙平郡;裁臨賀縣、蕩山縣(治所在今公會鎮),與富川縣合為賀川縣,屬始安郡。其時蒼梧郡與始安郡屬揚州(治江都),熙平郡屬荊州。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嶺南諸郡一度曾歸附蕭銑,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讨平蕭銑,嶺南歸唐。同年,唐高祖複置賀州,治所臨賀縣,與蒼梧郡之封陽、始安郡之富川、熙平郡之桂嶺、零陵郡之馮乘同屬賀州。此外,按照唐制,在嶺南地區設立總管府,賀州隸桂州(即今桂林市)總管府,後又改稱桂州下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原有州縣進行省并,又按照山川形便,分全國為十道,賀州屬嶺南道。是年,封陽縣省入賀州,貞觀九年複置。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賀州為臨賀郡,複設蕩山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複改臨賀郡為賀州。
五代時賀州屬南楚,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南漢劉晟遣巨象指揮使吳珣、内侍吳懷恩率軍擊楚,攻下賀州。楚王馬希廣發兵趨賀州反擊,吳珣在城下設置陷阱,楚兵薄城,落阱而潰敗,賀州遂歸南漢。
北宋開寶三年 (970年) 宋太祖趙匡胤命潘美為賀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發十州之兵會賀州伐南漢。南漢主劉鋹派伍彥柔率兵萬餘乘船溯賀江援賀州,潘美于南鄉(即封陽縣地,大概在今鋪門墟一帶)伏以奇兵,大敗南漢援軍,并斬伍彥柔于此,繼而回師破賀州。開寶四年(971年)裁封陽縣為信都鄉,屬臨賀縣。此後,封陽地區沿稱信都至今。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廢除了唐人沿用的的道制,而改稱為路,到至道三年(997年),全國分為15路,原嶺南道分為廣南東路與廣南西路,其區域範圍大緻相當于今廣東與廣西轄境。賀州本屬廣南東路,大觀二年(1108年)割屬廣南西路,此後一直不變。神宗時用王安石為相,厲行變法,在全國實行保甲法,規定250戶為一都保,臨賀縣分為24都,信都屬21都。
元朝時開始實行行省制度,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将全國分為11行省,賀州屬湖廣行省(轄境除湖南、廣西外,還包括海南省,湖北、貴州大部,廣東、四川小部),而彼時之賀州,除原賀州全境外,元廷還割廣州之懷集縣隸焉。元末,裁桂嶺縣入臨賀縣。
明朝時,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全國劃分為13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下分11府和3個直隸州。同時,對原有州縣亦多有整治,洪武二年(1369年),省臨賀縣入賀州,屬浔州府(府治今桂平市),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降賀州為縣,改屬平樂府(府治今平樂)。正統十二年(1447年)設信都巡檢司,負責信都平原一帶的治安與賦稅,治所在今鋪門鎮中華村石城北門外玉寨處。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實行裡甲制,賀縣設18個裡,每裡10甲,分别為上六裡、中六裡、下六裡,信都稱官潭裡,屬下六裡。
清仍明制,而各六裡下轄之都、裡已按地域劃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信都巡檢司改置信都廳,治所初在獅峰,宣統元年(1909年)移治官潭,後又移治石城北門外。同年,賀縣改裡設區,以區轄團,以團轄村;信都廳改裡設區,以區轄段,以段轄寨。其時信都廳設4個區,21段,555個寨。各區如下:端南區,設12段,轄149寨;深沖區,設特别段,轄332寨;鋪門區,設5段,轄32寨;扶隆區,設3段,轄42寨。
民國元年(1912年),信都廳改為信都縣,屬四等縣,下轄端南、鋪門、扶隆三個團務分局,縣治在鋪門石城北門外的舊司署,隸屬廣西平樂府。民國2年,全國廢除府州廳一級行政區劃,省以下設道轄縣,平樂府遂廢,信都縣屬郁江道,而賀縣屬漓江道,3年6月,此二道分别易名為桂林道和蒼梧道,賀縣屬桂林道,信都縣屬蒼梧道。民國8年,信都縣縣治由石城北門遷至信都新衙署。民國22年,撤銷團務分局,信都縣直轄9鄉1鎮,即雲津、回龍、靈峰、聚福、萬安、中華、興安、鋪門、扶隆9個鄉,端南1個鎮,78個村,3個街。民國35年,調整區劃,直轄雲津、靈峰、聚福、興安、中華、鋪門、扶隆7個鄉,附城1個鎮,63個村,6個街。
解放初,賀縣、信都兩縣均沿用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1950年10月,信都縣設3個區,轄8個鄉、鎮,第一區轄附城鎮、雲津、靈峰3個鄉,第二區轄聚福、興安2個鄉,第三區轄中華、鋪門、扶隆3個鄉。1951年8月14日,信都縣并入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