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文化 >> 正文
賀州版魚躍龍門的故事
2016-04-12 15:16 胡慶生 

 

賀州版魚躍龍門的故事

胡慶生

鯉魚跳龍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般人都認為其中的龍門是指山西省河津市的黃河龍門。這個龍門也稱禹門,因為相傳它是大禹治水時鑿通龍關山而形成的。在我國叫龍門的地名很多,但禹門就是魚躍龍門故事發源地的觀點則普遍得到認同。現在賀州市博物館内藏有兩口清代鐵鐘,一是鑄于乾隆34年的八步區蓮塘鎮豐祠廟鐘,一是鑄于乾隆21年的平桂區鵝塘鎮北帝爺鐘。兩口古鐘上均鑄有鯉魚跳龍門故事的圖案,畫面上一條鯉魚從大門旁的波浪上躍出,門的後面則是一條龍,表明隻要躍過這道門魚就可化身為龍。其中北帝爺鐘的圖案上還在門楣上明确地标出“禹門”兩個字。科舉制度推行後,由于魚躍龍門的故事又被用來比喻科舉中試,于是龍門在國人心裡就有了神聖的地位。關于禹門就是魚躍龍門發源地的記載最早見于《三秦記》。《三秦記》是一部成書于東漢晚期的地理志書。也就是說禹門即龍門的傳說至遲在東漢末已有流傳。

但其實賀州也是魚躍龍門這一故事的重要發祥地。宋人王象之在他的《輿地紀勝.323》中描述賀州的龍門灘時說:“至州城八裡有灘曰龍門,《郡國志》雲魚登此門化而為龍,不過者曝腮點額,故号龍溪。”按照史書所載,龍門的位置是在距離原賀州老城即今天的八步區賀街鎮街區水路約8裡之地。但由于書上沒有指明它是賀江下遊8裡還是上遊8,所以具體地點并不明确。向當地居民打聽,一般認為是在賀江下遊的八步區信都鎮平龍村。平龍村有一個寨叫龍門寨。賀江從寨子的東側穿過,流經龍門寨時,江面變窄形成峽谷,這就是龍門。在龍門的下遊有一沙灘,至今群衆仍習慣稱它為龍門灘。在龍門和龍門灘之間的賀江西岸還有一座重修于清代嘉慶年間的廟宇叫壯龍觀,是為了給在此處躍龍門的魚兒們壯威所建。壯龍觀北側約 30 處保留有一座建于清代嘉慶18年的石塔,叫龍門寶塔,為壯龍觀的附屬建築。據觀内牆上的碑刻記載,在龍門賞月,别有景緻。“龍門夜月”為舊信都鎮的八景之一。信都龍門沿賀江水路距老縣城賀街約180裡,由此推測,史書上對龍門與賀州老城距離的記載是漏了“百”和“十“兩個字,應改為“至州城百八十裡”。

賀州版魚躍龍門傳說的産生時代也很早。由于《輿地紀勝》是引用了《後漢書.郡國志》的成果,《後漢書》“志”這一部份的作者是晉司馬彪。“紀”、“傳”這二兩部份的作者是南朝宋的範晔。也就是說它的最後成書是南朝,與《三秦記》的成書年代相比要晚200餘年。但這是一部關于東漢的斷代史著作。也就是說這部書所記載的内容都是東漢時期的事情。所以賀州版魚躍龍門的傳說在東漢時期也應該已經廣為流傳了。因而從時間上看河津與賀州,黃河與賀江不知是因為曆史的偶然還是因為互相的影響和傳承,幾乎是在同時産生了魚躍龍門這個故事。如此,賀州信都龍門和山西禹門就可并稱為中國演繹魚躍龍門這個故事的南北雙門。

賀州偏居南嶺一隅,遠離中原一帶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影響力十分有限。因此,盡管賀江版魚躍龍門這個故事流行了約二千年,但它卻不能象黃河版的故事一樣傳遍全國。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