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文化 >> 正文
桂東第一關——鷹揚關
2016-04-11 08:44 廖欽能  網絡

 

 “鷹揚鎮三省,歲月曆滄桑。故壘餘壕棧,荒村失廟光。雨迷煙漫漫,山遠莽蒼蒼。險塞交争奇,雄關古戰場。這首五言詩提到的鷹揚,就是聞名遐迩的桂東第一關——鷹揚關。
   在廣西最東端的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東部邊沿,高山連綿,奇峰嶙峋,僅有一道大峽谷溝通廣東和廣西。雄險的鷹揚關就坐落在峽谷的大轉彎處,海拔480米,長92米,寬12米,三面懸崖峭壁,地勢險峻,扼兩廣交通要塞,是由湘入桂的要隘,曆史上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五路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征伐百越,其中有一路大軍行至鷹揚關時,與當地的南蠻人發生激烈的軍事沖突,強攻奪關進入廣西,從此點燃了鷹揚關連綿不斷的戰火。

   南宋将領曹成心懷叵測,帶領千萬人馬以湖南為大本營,不去抗擊金兵,卻四處流竄,擴充勢力,淪為賊寇,危害百姓,威脅朝廷。紹興二年(1132)閏四月,曹成被嶽飛率領的一萬精兵一路追殺圍剿,率部倉皇從湖南道縣越過萌渚嶺山脈逃到鷹揚關,憑借天險,擺開陣勢,與嶽家軍對峙。當月12日至15日,嶽曹兩軍在鷹揚關鏖戰,殺得血肉橫飛、塵土飛揚、昏天黑地,曹部被打得落花流水,棄鷹揚關連夜逃往廣東連縣。這就是史冊上稱的嶽飛鷹揚關大敗曹成

   清鹹豐九年(1859),遭到洪秀全猜忌而單獨進行軍事行動的太平天國将領翼王石達開,率精銳部隊輾轉至鷹揚關時,同樣遭到當地民團鄉勇的頑強伏擊,受到重創,死傷無數,血染雄關,才得以通過。後人憑吊鷹揚關,曾賦詩唏噓慨歎這位英年早逝的貴縣客家人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矢志反清計策長,何期一夢煮黃粱。牆樓斜挂今時日,壁壘依稀古戰場。百戰叢中猛虎嘯,數聲号角疾鷹揚。英雄本色應無悔,酹酒迎風吊翼王。
     1931117日,在桂嶺鎮整編、宣傳革命道理4天的紅七軍,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陽,雄赳赳、氣昂昂地踏上鷹揚關,當地民團和群衆沒有向這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仁義威武之師放一槍一炮,紅七軍順利過關入粵,繼續北上奔赴中央蘇區,與曹成、石達開之流的部隊過鷹揚關時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側面再次印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樸素真理。

   鷹揚意為威武,典出有三,一是《詩·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二是《後漢書·劉陶傳》:群小競起,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鳥鈔求飽。;三是科舉時代武科鄉試放榜後考官和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叫鷹揚宴。鷹揚關雖不及貴州遵義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那般悲壯、蒼涼,也沒有四川蜀道難于上青天那樣雄險、奇峻,卻有着如劍閣峥嵘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威武,自古以來是扼守廣西的重要門戶。在那群龍無首的軍閥混戰年代,李宗仁部隊曾派重兵把守鷹揚關,嚴防别的部隊趁機進犯廣西。抗戰時期,大股日寇曾想從鷹揚關撕開裂口,西進侵犯廣西,後來探知賀州地方抗日武裝早已在此關布下天羅地網,嚴陣以待,隻好作罷,改道往廣東而去,廣西、賀州市大部分地區幸免日寇鐵蹄的蹂躏。

     1988年,當年跟随鄧小平扛槍鬧革命經過鷹揚關、原廣西自治區主席覃應機為鷹揚關紀念亭題寫碑記:“1931117日,紅七軍路過此地。寥寥數語,道出了這支勁旅與鷹揚關結下的不解之緣及金戈鐵馬的烽火歲月。

   如今的桂東第一關,早已鷹揚天下,成為了賀州一個著名的景點,沒了當年的刀光劍影,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條貫通東西的國道從此關兩頭延伸,桂粵兩省區車來車往,滿載和平、文明、富裕、和諧駛往欣欣向榮的明天。

   伫立鷹揚關,聽着關下嘩嘩東流的十八水,讀着峰高隘險鎖邊關,千壑幽深獨道攀。一擋萬夫嗟莫過,狼嚎月冷敵心寒。,耳邊恍惚間似有似無地傳來遠古戰馬嘶叫聲。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