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基石
廖家莊
國寶級礦石來自廣西賀州
制造原子彈的主要核燃料是鈾(化學符号U),我國含鈾的礦石最早在廣西東部的富鐘縣發現,1954年,中國為了制造原子彈而請蘇聯專家協助尋找到的第一塊鈾礦石就是在今廣西賀州市鐘山縣花山瑤族鄉境内的西法山。
據史料記載,1942—1943年,中央研究所南廷宗、吳磊伯在當時的富鐘縣花山鄉岩體中首先發現了鈾礦,認為鈾礦的生成與偉晶花崗岩有關,氣化礦床經風化作用沿裂隙形成次生鈾礦,并鑒定出晶質鈾礦、脂鉛鈾礦、磷鈾礦。
1943年8月,李四光也來到當地考察,并在當時的西灣礦務局禮堂作了學術報告。
1946年,地礦專家謝家榮重新調查富鐘縣花山鈾礦,認為鈾礦生成可能與硫化礦脈有關,屬熱液礦床。同年5月,廣西第一區礦務局管理處秦崇曉與當時的國家經濟部地質研究所徐克勤、資源委員會礦産測勘處張兆瑾等人又前往花山調查,認為花山鈾礦為次生磷酸鈾礦、瀝青鈾礦。
1954年,蘇聯鈾礦地質專家菲·拉祖特金在花山找到了一塊最好的鈾礦石标本,這塊鈾礦石标本帶回北京後,時任國務院第三辦公室主任劉傑等向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作了彙報。毛主席聽了彙報後,與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都親眼目睹了這塊礦石。這塊象征着精神勝利的國寶級礦石,至今珍藏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院的标本庫裡。這塊被地質專家譽為比國寶還珍貴的礦石,是中國核工業的“開業基石”!
中國也要有原子彈
1945年8月13日,美國人在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
1946年8月6日,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采訪了毛澤東,毛澤東說出了流傳于世的一句話:“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吓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這句話是給自己壯膽的。
1951年下半年,法國科學院院長、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約裡奧·居裡(居裡夫人的女婿,法國共産黨員)讓人傳話,“請轉告毛澤東同志,你們要反對核武器,自己就應該先擁有核武器”。
1954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在朝鮮的土地上與美帝國主義進行着一場更加激烈的戰争,毛澤東對來訪的赫魯曉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給中國以援助。
同年,中國成立了鈾礦地質普查辦公室,赫魯曉夫派來了菲·拉祖特金等幾名蘇聯專家做顧問,協助我國開始鈾礦普查工作。
1956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我們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60年7月16日,赫魯曉夫完全翻臉不認賬了,決定撤走在華的全部專家。8月23日,在核工業部系統工作的200多名蘇聯專家全部撤回國,并把重要的圖紙資料全部帶走,原來應該供應的設備也不供應了。
中央果斷決定,自力更生,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組成三大部——理論部、試驗部、總體部,排列出原子彈的各項技術關,分工到各研究小組,分配到每個人,全面開始攻關。
五年之後,中國原子彈成功爆炸,十分巧合,卡中國人脖子的赫魯曉夫也在同時被他的同伴發動的政變趕下了台。
神秘的礦山
1954年10月,廣西富鐘縣西北部花山鄉的深山裡來了一支隊伍,在離交通幹線約30公裡遠的西法山上找到了一處雲英岩錫石脈中的鈾礦帶,并且局部含鈾非常富集。
據距離西法山最近的花山鄉三叉村大和自然村現年80歲(2005年采訪時的年齡)的鐘有秀老人講,隊伍中有幾個外國佬,人高馬大的,開始隻有幾十個人,後來來了很多人,還有解放軍站崗,不許我們靠近他們居住的地方,連山上開的那個龍口也有人看守,開礦的工人都是外面請來的人,挖出的東西都用木箱包裝,外面還用黑色紙包上一層,然後運走,開的是什麼礦,我們都不知道。大約半年時間,那幾個外國人走後,這裡來了更多的礦工,當時叫309地質隊,最多時有礦工1000多人,辦起了學校,有大禮堂放電影看,1958年還通了公路,那個時候,我們這裡熱鬧極了。隻可惜,1964年以後,礦山突然下馬了,老人家似乎還很留戀已經逝去了的歲月。
尋找國寶礦石的“出生地”
下面是一些已經公開了的曆史資料: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将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鈾235研制過程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統工程。從探礦、選礦、開采到最後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經過了許多家工廠。從南方的礦山開挖、選礦,由粗加工到細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篩選,一步一步提取,将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廠,再由北方某工廠加工後送到西部多家工廠,最後提取。整個工藝流程要經過大半個中國,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極嚴格的技術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藝要求之細、技術要求之強,不具有真才實學的行家裡手是完不成的。”
時光飛逝了40多年,回顧以往,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現在都已經大白于天下了。
“從南方的礦山開挖、選礦,由粗加工到細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篩選,一步一步提取……”這個“南方”是何地?确切地址永遠隻有封存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絕密檔案裡。但是,在廣西賀州市鐘山縣(1962年富鐘縣分為富川、鐘山兩縣)花山瑤族鄉三叉村西法山挖取第一塊鈾礦礦石标本的那個窿口至今還在,是不是真正的開采鈾礦基地誰也說不準,但聽聽鐘有秀老人講述當時的情景,明白人也會知道一二了。
1954年,中國開始探尋制造原子彈的主要原材料——鈾。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2004年,中國紀念原子彈成功爆炸40周年時,全國的媒體都确認國寶鈾礦石的“出生地”是在花山鄉,但具體地址有的說是杉木沖、有的說是黃姜坪等地名。筆者曆時數月深入民間調查,同時查閱了大量史料後,認為那塊令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引以為自豪的國寶級礦石,應該是采自于三叉村西法山上的這個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