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文化 >> 正文
專家考證賀州為海陸絲綢之路主通道
2016-03-30 14:57  

 

專家考證賀州為海陸絲綢之路主通道

 

邱有源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的專家考察組,率我國著名曆史學家黃啟臣、考古學家張鎮洪、地理學家司徒尚紀、語言學家羅康甯等一行專程來到了廣西賀州。經過為期4天的考察論證,專家們一緻認為:賀州古道是一條連接海陸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并由此揭開了賀州神秘的面紗,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舜帝南巡的必經之路

 

  專家們考究:在開創中華民族文化始祖三皇五帝中,唯一隻有虞代舜帝到過南方。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在接受堯的禅位後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察,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如岱禮,此後堅持五載巡察。《史記·本紀第一·五帝》載:舜帝位二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黃偉宗教授由此得出結論:舜帝南巡不止一次,直到崩于蒼梧之野。蒼梧之野如《廣西曆史地理》所述:北起廣西全州,湖南甯遠;南到廣東信宜、羅定;西到廣西大瑤山;東到廣東肇慶、連縣。該書還指出:研究者有一說認為,舜為禹放逐,葬于蒼梧之野,即今湖南、廣東、廣西交界地界,具體範圍尚在争議中,恰在考察中發現,地處湘粵桂三省(區)交界的賀州境内,就有一座屬古蒼梧郡的九嶷山。據《賀縣志》載:九嶷山縣東北三十裡,俗訛呼狗兒山,南将及頂,有池寬數畝,深不可測,前有懸崖,池水下流成瀑布,名白帶硖,至此遂難攀涉。遙望幽谷,羅列萬狀,雲氣吞吐,并加評注曰:按九嶷山北枕裡松,西達半路,南連永慶,東至螺山,石脈相接,最為廣大。于是有專家質疑:莫非舜帝崩于此地?這一說法雖有待考究,但這地帶屬蒼梧之野無疑。

 

  《山海經·海内南經》載: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葬于陰。汜林方三百裡,在猩猩東,猩猩人名,其為獸如豕面人面,在舜葬西。猩猩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由此可見,舜帝當時所巡狩的南方,是一片野獸為猖的原始山區。或許,舜帝便是攀涉蒼梧之野第一人。黃偉宗教授以《史記》為證:舜帝自施行嚴明的國家管理制度後,天下大治,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責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裡,至于荒服。南撫交趾……四海之内,鹹載帝舜之功。于是舜乃興《九招》之樂,緻異物,鳳凰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記》中的這段記載,既詳盡描述了舜帝時擴大疆域和氏族歸順的空前盛況,又将舜帝施以道德與文化教育的壯舉寫得淋漓盡緻。其中南撫交趾指的便是古蒼梧一帶。在古蒼梧的政治文化中心臨賀故城,即現在的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有一座陳王廟,廟裡供奉的陳王是一個以歌育人的歌王,四周牆上仍保留着德教與詩畫的教育傳統,明置帶有舜文化的色彩。

 

  應該說,舜帝開發和統一南方時開創了賀州古道,并由此開創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曆史篇章。

 

  絲綢之路的曆史見證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交通線,因我國古代盛産絲綢而以絲綢對外交易而得名。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漢武帝首次派張骞出使西域,從當時的國都西安出發,經中亞、西亞、中東至西歐各國,其沿途的内陸通道被稱為陸上絲綢之路。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統一了嶺南,在廣信設交趾部,管轄秦時的南海郡、桂林郡、合浦郡,可謂嶺南首府。對于廣信的确切位置,專家們從賀州的信都古鎮找到了答案。信都即廣信之都,原是交趾之都城,為兩廣打下了分界的定義:曆史上的廣信以東為廣東,廣信西為廣西。漢武帝平南越後,派遣了黃門驿使從廣信的賀江出口處,乘船沿西江而上,進北流江,過玉林鬼門關,入經南流江,再轉雷州半島的徐聞、北部灣的合浦,然後直通越南、印度、斯裡蘭卡等國,開辟了海上通商之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自漢代以來,盡管國内的變化盛衰更疊,但橫貫西北的陸上絲綢之路和縱貫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依然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商貿作用。南來北往的商貿交易活動日趨頻繁,而秦始皇修建的靈渠後為江水澆毀,渠逐淺廞,必須開辟一條對接海陸絲綢之路的交通線。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出口航船自日南(越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梁書·海南諸國傳》載:置日南郡,其繳外諸國皆朝貢,《舊唐書·地理志》曰:南洋諸國自漢代以來,朝貢必由交趾之路交趾之路無疑是廣信以西的賀州古道。據《富川縣志》記載: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擴建嶺口古道成為一條水陸兼程、以水路為主的秦通新道新道起于湖南道縣雙屋涼亭,經江永縣進入富川縣境内,經麥嶺、青山口、黃龍至古城止。陸路全程170公裡,境内約65公裡。路寬115米,多為鵝卵石鋪面,也有用青石塊鋪成的。道路蜿蜒于萌渚嶺、都龐嶺山脈丘陵間,北聯潇水、湘江,南連富江、賀江和西江,使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過新道緊密相連,為楚越交往打開通道。

 

  專家考察組一行在考察富川縣境内謝沐關古道遺址和葛坡鎮古道遺址時,進一步發現這兩處遺址都屬于秦漢古道遺址,同時論證了這條古道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對接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正是這條古通道,将賀江沿途設置的謝沐、馮乘、富川、臨賀、封陽、封川等6個縣治的貿易交接點相連接,成為一條溝通中原與嶺南、與外來文化的重要渠道。

 

  專家們指出:對于這條古道,是從長沙馬王推出土的西漢《地形圖》中發現的。在這幅繪制于2100多年的地圖上,明置勾勒着耒湟、潇賀、湘漓三條最古老的水陸聯運交通線,如同三支強弩從長沙辟出,分别射向東南、正南和西南三個方向。位于中央正南方向的這支強弩便是湖南潇江至廣西賀江的水陸聯運交通線。人們習慣稱之為潇賀古道,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幹道。

 

  另據賀州市博物館文物普查記錄:在八步區桂嶺鎮七裡山至開山鄉豪界村,也有一條鵝卵石鋪成的長達8公裡的秦修古道,是賀州古道的分支,也是海陸絲綢之路賀州通道至今尚存的曆史見證。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