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莊 潇賀古道賀江流域自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來,曾置謝沐、馮乘、富川、臨賀、封陽、廣信6個縣治,謝沐縣在今湖南省江永縣境内,廣信縣在今廣東省封開縣境内,賀州市境内最早置馮乘、富川、臨賀、封陽4個縣治,在曆史變遷中,又曾置鐘山、思勤、信都、蕩山、建興(興業、桂嶺)等縣治,每一個縣都建有一處或多處完整的城池。兩千多年來,賀江流域賀州境内曾遺留下了衆多的古代城池遺址,有些城池已經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有些還依稀可見。 臨賀故城 2001年7月,國務院批準确定的全國城址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賀故城”,是賀州曆史上最古老的城址之一。臨賀故城位于今八步區賀街鎮,從公元前111年始設臨賀縣到1952年的賀縣縣城搬遷,曆經13個朝代21個世紀,臨賀縣曆稱臨賀郡、臨賀府、臨慶國、賀州、賀縣等稱謂。作為縣治的臨賀故城曆時2063年的曆史,先後在賀街鎮大鴨村、長利街、河西街建造了“舊縣肚城池”“洲尾城池”“河西城池”三座古城池遺址,其中“河西城池”規模最為宏大,城市設施最為完整,作為縣治時間最長,也是保護最好的一座古城池。它始建于東漢,延續至解放初期,建有四座城垛城門,東臨賀江作為天然屏障,東城門的城垛、城門、碼頭、浮橋巍峨壯觀。西、南、北三面建有城牆和護城河,城内行政、軍事、商業、學校一應俱全。 “舊縣肚城池”和“洲尾城池”兩座城池的曆史較短,僅為130多年,因為臨賀兩江在此交彙,城池經常被洪水浸襲,到了東漢初期,臨賀縣城池搬至賀江的西岸,所以臨賀縣曆史上有過三座古代城池。“舊縣肚城池”和“洲尾城池”已經荒蕪,“河西城池”已經天翻地覆,但依舊人影綽綽。 封陽古城 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賀江的下遊與臨賀縣同時置封陽縣,封陽縣古城設在今鋪門鎮河東村離渡船碼頭北去約600米的高台地上,這裡曆史上又稱高寨古城。 封陽古城建有闆築城垣,殘牆至今還在,東垣殘長150米,北垣殘長100米,西垣殘長150米,東西之間相距200米。城垣高4米,厚10米,基腳全用石砌。城内西側有一個土台,土台分為兩層,上層高5米,東西寬50米,南北長70米,下層高3米,東西寬30米,南北長50米。土台層次分明,是天然加人工造成,雄偉壯觀。城外北連烽火台,東設兵營,南為山嶽,西臨賀江,是一處依山傍水,易守難攻的城池。 至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宋将潘美率軍攻破南漢軍駐守的賀州後,第二年撤封陽縣,改設信都為鄉,屬臨賀縣管轄,高寨古城作為封陽縣治曆時1082年。封陽古城城池遺址現成為了農民的旱地,地裡撒滿了斷磚碎瓦。 石城天險 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臨賀縣始設信都巡檢司,其責是檢查稅賦和維持治安,治所就設在今鋪門鎮中華村石城北門外。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信都鄉為信都廳,治所也設在石城。民國元年(1912年)改信都廳為信都縣,治所設在原信都巡檢司的石城北門外。民國八年(1919年),信都縣從石城遷至今信都鎮駐地。鋪門鎮中華村的石城作為廳、縣、司、所駐地曆時472年。 石城是一座天然城池,位于信都平原的中央,方圓4萬平方米,四周為奇峰陡壁百仞石山所包圍,南北各有一缺口。明隆慶五年(1571年),新鼎修建石城南北城門,城門為石拱門,城牆内外用大型石墩鑲嵌。北門城牆高6米,長73米,厚3米,為了防禦需要,将城牆分為兩層,内層比外層低約3米,外層均設有炮眼。南門城牆與北門城牆構築完全相同,隻是長度短些。南北城牆壁的石拱門上原來還各建成有一座5米高的炮樓,北門稱“北嶽閣”,南門稱“南星樓”。
石城是古時人們躲避戰亂的城堡,古時信都有廳、司、縣治所都設在北門外,但治所後面的一個岩洞就連着石城内,一遇戰事人們可以不通過城門而直接穿過岩洞躲進石城内,外敵是根本不知道這一通道的。清鹹豐八年(1858年)廣東三水天地會首領陳金剛在懷集縣建立大洪政權,命信都巡檢司三日内歸順并上交軍需,信都巡檢司不從,組織人員固守石城,陳金剛率部攻打數日不取,石城固若金湯。
如今,石城的石門石牆還在。
慶坪古城
慶坪古城址位于今桂嶺鎮英民村境内。曆史上是建興、興業、桂嶺縣的城池。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始設建興縣,西晉時改縣為興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再改縣名為桂嶺縣,元末(1368年),桂嶺縣并入賀州。慶坪古城作為縣治曆時1142年。
慶坪古城池呈正長方形,闆築牆垣,邊長80米,四角作弧形,現西牆壁保存較好,寬8米,内牆高1.5米,外牆高2—7米,牆壁外東、西、南面還有護城河,寬10餘米,北臨桂嶺河(舊時稱賀江),下遊60公裡即是舊時的臨賀縣,慶坪古城是秦代古通楚驿道的必經之路。
東坪古城
東坪古城位于今公會鎮東鹿村的東坪寨。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始設蕩山縣至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廢縣改鄉,東坪古城作為縣治延續了約490多年。城址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00米,闆築城垣寬35米,最大高度2.5米,因為廢棄時間長達1000多年,現僅存遺迹,但古城池内還分布有大量的磚瓦碎片和陶瓷殘片。
賀州作為潇賀古道海陸絲綢之路交彙點,曆史上的朝代更疊曾經造就了衆多的古代城址,目前雖然僅發現了七個古代城池遺址,但在整條潇賀古道上還有更多的古代城址,這些城址在經曆了漫長的歲月以後,每一處城址都記載了一段曆史的輝煌。而今人們從古城池旁邊一座座古墓中出土的一件件文物裡,都可以讀懂古城昨天的曆史。曆史走到今天,豁然回首,一些古城遺址雖然像沙漠中的綠洲一樣已經被歲月掩埋掉了,但人類創造曆史的規律是不能改變的,正是古人建造了一座座古城,為今人留下了一頁頁彌足珍貴的史料。
|